研究背景
在短距离自行车赛中,起跑点的瞬间加速至关重要,因为比赛的路程并不长。运动员的起跑速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比赛初期的表现,快速提升速度对赢得比赛极为关键。所以,对国家队运动员的起跑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是非常必要的,这将为教练调整训练方法提供科学依据。
这项研究选取了国家队九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,其中男性四名,女性五名。研究人员运用专业方法,对传动比对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。
研究方法
采用Z Camera摄像机进行研究,其拍摄距离为10米,帧率为30Hz,专门捕捉运动员的起跑动作。运动员各自选取两种不同的传动比进行测试,每种传动比进行两次测量,每人最终收集到四次数据。
随后,我们运用北京体育大学开发的视迅录像解析系统4.0来分析视频。该系统采用平面二维多点定位技术,识别运动员多个关键部位的中心点。接着,根据曲柄角度,将10米距离划分为几个阶段,逐一分析运动学上的差异。此外,我们还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数据的变化情况。
全阶段车速差异
在整个骑行过程中,大传动比和小于传动比的自行车在结束时的速度分别是6.78米每秒加减0.52米每秒,以及7.44米每秒加减0.64米每秒,两者存在明显区别。通过计算,P值仅为0.002。由此可见,小传动比的自行车在起始阶段后,其最终速度上的优势相当明显。
然而,在平均速度方面,大传动比约为3.83米每秒,波动在0.44米每秒之内,小传动比则为4.06米每秒,波动为0.40米每秒。P值为0.109,表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。这表明,在整体流程中,两种传动比的平均速度相差并不明显。
骨盆移动情况
骨盆的移动距离在前后方向上呈现相似的规律,而不同的传动比并未显示出统计上的差异。由此可知,运动员在启动阶段,骨盆的前后移动方式并不受传动比的影响。
骨盆的上下移动范围,小传动比始终比大传动比要大。这说明在传动比不同的情况下,运动员的骨盆上下活动幅度有所差异,这或许会对他们的发力产生影响。
关节角度变化
肩关节、躯干、髋关节、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的角度,其变化幅度随传动比不同而有所区别。然而,这些变化在统计学上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。这或许意味着,尽管这些关节在启动时表现出差异,但传动比的影响并不显著。
根据分析,这些关节在各个传动比下的运动各具特色,不过很难直接断定哪一种传动比对关节角度的优化更为显著。
研究结论总结
曲柄转动了大约450°,此时小传动比的自行车速度超过了大传动比的自行车。由此可见,在小传动比范围内,加速性能在某个阶段内尤为突出。
启动初期,当传动比较大时,骨盆的上下移动幅度较小,这有利于髋关节肌肉群的用力,为发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采用不同的传动比例,上肢的活动幅度大致相同。这表明,上肢在多种传动系统中进行动作时,其模式相对稳定。
运动员坐下后,各种传动比的自行车各部分的活动幅度逐渐一致。这表明,当骑行姿势变得稳定,传动比对运动范围的影响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。
你觉得教练会倾向于使用大传动比还是小传动比进行运动员的训练?不妨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,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!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fachydlyx.com/html/tiyuwenda/9831.html